今天來講一個我大學第一隻買的股票經驗,我那時候在港科大讀的是經濟學,剛好空餘時看了一本當時很有名的「窮爸爸,富爸爸」,學到一些現金流的概念,說要先買股票後買車,雖然現在回想這種說法只是紙上談兵,但還是引導了我再去研究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說。
看完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書,我就雄心壯志,「今天一百萬,透過複息的威力,平均年增長10%,30年後就1700萬,那我50歲就可以退休了!」當然,現實是學生的我,手裡只有靠補習和在科大圖書館打工存的5萬元,但想著早開始總比晚開始好,就開始了資料搜集。那時候四大內銀股是很有名的高息股,年派息接近8%,跟年目標10%差很近,股價長期有點上漲就到10%了。
那時候讀經濟學的我一直想,市場不會有大便宜可撿,這四大內銀一定是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祕密,才會比其他的資產息率高出這麼多,我研究後覺得應該跟人民幣匯率的不明確性有關係,我想著人民幣應該不敢在美國壓力下持續眨值太多,所以就把我的5萬元都押到建設銀行之中!
為什麼是建設銀行呢?理由很簡單,因為那時候我只見過建行在香港有分行,就是這樣。
我購入的時候939才$3.5,那時候買完就覺得要學巴老,不管他然後長期持有!誰知道,完全把持不住呀,每天不停的去看他股價,連上課也在看,那是我全副身家,真的很緊張跌的時候都快不想上課了。然後突然某一天,看他漲到$3.8,想著賺$4000可以,把他賣了。
現在回看,建行已經升至$7,就算不包括派息,都已經漲了一倍,年回報率超出了10%很多,所以說:「決定了就堅持,不要動搖,相信自己的選擇!但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,以免自己壓力太大,做出錯誤的交易決定。」
利申:現在沒有持有任何939,對中國經濟抱持觀望態度。